期刊封面

《国际骨科学杂志》杂志,创刊于1964,由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外科学类期刊,国内统一刊号:31-1952/R,国际标准刊号:1673-7083,《国际骨科学杂志》杂志为中文双月,以促进综述发展为办刊宗旨欢迎综述外科学单位及其相关的作者踊跃投稿。
昆虫能飞多高?外媒:主要看三个因素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在实验室里,高山大黄蜂甚至可以在模拟海拔9千米处(比珠峰更高)空气密度和氧气水平的室内飞行。而事实上,在如此高的海拔,低温会让蜜蜂的肌肉停止运转。 【来源:参考消息】 参
在实验室里,高山大黄蜂甚至可以在模拟海拔9千米处(比珠峰更高)空气密度和氧气水平的室内飞行。而事实上,在如此高的海拔,低温会让蜜蜂的肌肉停止运转。
【来源: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0月11日报道据英国广播公司《科学焦点杂志》网站10月10日报道,三个主要因素限制了有翼昆虫能够达到的高度:空气密度、气温和供氧量。这三个因素都与一个事实有关:海拔越高,地球引力越弱,从而使空气分子得以扩散。给定体积的空气中含有的分子越少,空气就越“稀薄”,或者说密度越低。
报道说,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但一些昆虫已经进化出可以在高海拔飞行的策略。2014年,科学家发现,生活在海平面3.25千米以上的高山大黄蜂在海拔较高的地方使用不同的飞行力学方法,以更宽的弧度扇动翅膀,从而在稀薄的空气中保持飞行。
最后,分子减少意味着分子碰撞产生的热量减少。气温随着海拔的变化发生复杂变化,有些大气层比其他大气层更温暖,但从海平面到10千米左右的高度,气温稳步下降至零下50摄氏度以下。
空气密度越低,昆虫飞行就越困难,因为与翅膀发生作用力的分子变少了。和人类一样,昆虫生存也需要氧气,但6千米以上高度的氧气水平不到海平面氧气水平的50%,昆虫难以持续扇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章来源:《国际骨科学杂志》 网址: http://www.gjgkxzz.cn/zonghexinwen/2022/1013/617.html